每當發生天災人禍後,總有一群參與災害管理的人員,飛往當地統籌賑災物資及災後重建工作,陳以諾(Christabel)便是其中一位。作為世界宣明會亞太區域緊急救援事務專員,Christabel在完成中文大學公共衞生碩士課程後一直從事人道救授工作,不經不覺已是第七個年頭,她卻沒有一刻想過退下來,甚至申請了調任到巴布新畿內亞的前線工作,累績救援經驗及技巧。
積極讀書裝備自己
自小跟隨父母參與教會事務,Christabel對「援助」二字早不陌生。「教會每年均會組織短期宣教活動,到訪較落後的地方派發食物及日用品,當時己希望長大後可以繼續幫助有需要的人。及後參與中大開放日,留意到公共衞生本科課程正在招募第一屆學生,並了解公共衞生的組成對於社區發展的重要性。加上學系以 be the one to make the difference 作為宣傳語句,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與幾位同學一起報讀。」結果也真的選擇正確,通過本科的研究、教學和培訓,對人口健康議題包括流行病學、人道主義醫學和全球衛生等均有所認識。
本科畢業後,Christabel即時報讀公共衞生碩士課程,她說出於兩個考慮,「一是出來工作後,要再重返校園很困難;二是碩士課程可以更集中研讀這方面的知識,讓我認知不同災難通常會出現的情況,為日後工作打好基礎。Christabel選修的領域是人口與環球健康學 (Population and Global Health Concentration),課程旨在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從全球視野中瞭解非傳染性及傳染性疾病、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及國際機構的作用等各種全球關注的衞生議題。
不一樣的救災生涯
在二零一五年,Christabel加入世界宣明會,展開人道救援的生涯︰「雲南地震作為我的的一次大型救援尤為深刻,當時被調派到遍遠的地方工作,發現環境比想像中惡劣,可提供住宿的地方都變成危樓。由於政府規定九月必須開學,我們即時張羅大型帳篷及基本設備送到當地,讓學生可以在內接受教育,後來有學生知道帳篷由我們提供,特意親身前來跟我們說多謝,除了被他們真摯的行為所感動,對於能幸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從來沒有想像過年紀這麼小,竟然要為基本教育權利而感謝,那一刻可說非常震撼。」
在世界宣明會工作多年,Christabel曾到內地、伊拉克、海地、孟加拉、非洲等不同地方,主力負責規劃及管理救災工作。在公共衞生課程所學,對她的工作很有幫助,「救災方面,雖然國際間訂立了很多標準做法,但套用這些做法時,也會考慮怎樣可以做得更好,常想起教授強調的『do no harm』精神,即使簡單如在災區設立廁所,如果沒有足夠照明,或是太遠離民居,當地婦女會因害怕途中有機會遇到強盜或性侵,而選擇不採用,而如果太貼近民居也會帶來隱私和衞生問題;這樣不單幫不到災民,也令資源白白浪費,所以如何有效幫到受災人士,並且不會對災區構成壞影響,是每次救災時最要思考的課題。」
轉換對事物的看法
Christabel坦承每次災害情況不盡相同,難以一本通書用到老,很多時靠的是經驗,「公共衞生着重的不單是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建立對事物的看法和思維,尤其是教授不時強調身體沒有疾病並非等於健康,還要關顧人身體機能、心理 和社交生活上的需要,這點在災區感受很深刻。救援者既要處理健康與營養、衛生及水源問題,也要為災民提供庇護所,以及保護兒童和脆弱人士的安全及私隱免受侵犯,往往比滿足基本溫飽及無病痛等基本需要來得複雜。」
Christabel認為即使沒有打算投身救災或是醫療行業,也可以與公共衞生有不同的連繫,「社會上涉及健康的層面可以很闊,例如有些同學在畢業後留守社區,參與推廣健康的工作、有些同學則負責制定與健康相關的政策或基建,亦有同學從統計及數據分析方面,檢討防疫成效並作出改善建議,這些均與公共衞生息息相關,建議報讀公共衞生課程,有助拓闊眼界及視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