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物理治疗师肩负复康及预防疾病角色 基层医疗健康仍需各界携手同心协力

对于2021年完成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硕士课程的物理治疗师叶晓彤(Joan)而言,今年已是踏进物理治疗行业的第四个年头。当初希望藉由康复运动及其他物理治疗技巧治愈病人,惟在工作过程中渐渐发现所学知识仍难以全面帮助病人。「当我向一个有肥胖及三高问题的病人阐述长远要多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才可以进一步预防关节痛症复发时,病人常常会回说:人人都有三高,不足挂齿吧。」 Joan 解释,正因病人对疾病有着不同的谬误,甚至于忽视,治疗进度及康复状态都会有所耽误。「我不时想,不只专有化的治疗才可以帮助病人,一些早期的基层医疗宣传及教育也同样重要」,这便牵涉到多专业团队合作及跨界别配合才能真正地守护市民的健康。


从日常与病人应对互动发掘进修方向

在公立医院任职二级物理治疗师的Joan每天接触不少痛症病人,有时会在病房为临终病人减轻痛楚,有时则会上门为较年老的病人提供痛症处理。她从工作中看到很多病人对痛症有所误解,「例如不少人觉得年纪大了自然就有关节痛,从不正视身体发出的讯号;也有不少人认为『生骨刺』或有痛症便不应活动,但其实很多痛症都需要被正视并配合适当的运动才可以有效改善。」公立医院排期就诊需时,Joan接触过不少患痛症超过六个月才开始接受治疗的病人,「除了痛症已由急性转为慢性或长期问题外,我们治疗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对疾病根深柢固的想法,治疗便也变得荆棘丛生」。


有别于大多物理治疗师选择更专门的科系进修,如运动医学或神经科学,Joan于2019年决定选读中文大学公共卫生硕士课程。她笑指,公营架构下较少二级物理治疗师选读公共卫生硕士课程,因此她还需补交数据以申请此学科附合升职门坎。但正因如此,她更肯定自己选对了进修学科,「当大多物理治疗师深入钻研更专门的科系,其实架构下亦需要物理治疗师对更广、更宏观的专业如公共卫生有更多的了解。」



Joan称,选读公共卫生时本以为只是了解不同有关公共卫生的知识,处理临床问题时想得阔广一点便可以,但渐渐发现公共卫生所针对的受惠群体和整套思维模式都与临床医学截然不同。她指,读书时认识来自不同界别的同学,如社工、教师、甚或航空从业员,「大家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戴上一副具备公共卫生视野的眼镜,去了解并细思各社会议题的解决方案。」而Joan作为医疗人员则感悟,治疗病人时不应只把目标放在处理病人当刻的医疗主诉,更应为他们多想一步,提前让他们了解身心状态与不同疾病的相互关系;将来制定服务方向时更应在适当时机多把对象扩阔至大众,这样才能做到预防疾病、长远地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


探讨在家安辞深明需各界协力方能达至人口健康

Joan主修医疗体系、政策及管理,因此其研究报告论文(Capstone Project)亦与此有关。就读公共卫生硕士课程时正值新冠肺炎来袭,当时于纾缓病房工作的她,眼见不少病人只能隔着荧幕跟至亲道别,十分伤感,让她想到在香港实行在家安宁离世(Dying at Home)的需要及可能性。因此她把握是次研究机会,探讨晚期癌症患者及其照顾者对在家安宁离世的想法。


與研究導師 郭慧良博士合照

Joan感谢得到导师、不同部门同事和各受访者的支持与协助,才可以把研究的构想一步步实现。她在研究过后发现香港真的不乏有意在家安辞的病人,「既有病人反映希望能在熟悉的环境安然走过人生最后旅途,亦有照顾者冀尽力照顾陪伴患者至最后一刻」。除了觉察受访者的意愿外,她同时亦留意到社会上存在形形色色的制肘:小至其家人或照顾者能否弹性安排工作时间或享有照顾者假期;大至房屋政策能否配合,近年香港的「纳米楼」发展趋势令人尤为担忧,港人将来的居所空间是否足以安放安老善终的设备呢?「这让我更意会到,不单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公共卫生,社会上不同的专业人士也应一同认识公共卫生,才可协力为社会创造更宜居的条件」。


她凭探讨在家安宁离世的研究报告获得该学年多个奖项,包括「最佳研究报告论文奖第二名」及「最佳研究报告海报奖第二名」,而其学业成绩更得到「最佳总成绩奖第二名」。Joan回想当年边工作、边上学、边完成论文的时期确实令她身心俱疲,但不论是课堂的内容,还是研习访问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意义非凡,让她觉得这一切的辛苦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Comments


bottom of page